中国资本市场吸引外资仍面临三大挑战

  • 来源:和讯网
  • 时间:2020-09-30 15:55:32

全球低利率环境将长期持续,会如何影响资管机构的资产配置?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提速又会对国内经济金融发展带来何种影响?周六的这场论坛,来自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的多位业内“大咖”发表了最新看法。

9月26日,由全国财富管理论坛组委会、上海市金融工作局、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政府主办的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海峰会召开。一行两会官员在会上就当前金融业对外开放、资管行业转型发展发表重要看法。

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表示,中国金融领域的开放持续深化,在外商准入负面清单中,金融业的准入负面清单已正式清零。外资机构对中国金融开放的信心不断增加,对中国金融市场持续看好,外资金融机构加入中国市场的热情越来越高,与中国金融机构的合作也越来越多。

楼继伟表示,近年来出现的逆全球化潮流有较大不确定性,有的国家在全力推动逆全球化,更多的国家则采取各种措施加以应对,中国的一大应对措施就是进一步开放和加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近年来,我国金融领域开放持续深化,外资金融机构持股比例和投资范围大幅度放开,合格境外投资者的投资额度限制取消,外资机构参与证券市场的便利性提高,在企业征信、信用评级、支付清算等领域给予外资机构国民待遇,并积极推动会计、税收和交易制度与国际制度的接轨。

不过,也要看到,中国的金融市场还不够完善,监管的一致性和透明度都需要提高,股票市场的散户化以及可应用的工具不足,证券市场流动性不够,一些银行、保险机构的风险管控能力不足,跨境投资的便利性不足,全社会杠杆率过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个过程,最近监管明确了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的资本市场发展方针,作为结构性改革措施,这一方针正在落实之中。

今后一段时间财政政策主要任务仍是消化疫情等不利影响

财政部部长助理欧文汉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任务仍然是进一步消化疫情等不利影响,稳住经济基本盘,为未来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要帮助企业疏困,也要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要注重政策力度保持一定规模,也要注重提高效率;要注重协调配合,和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政策共同发力。

欧文汉称,今年以来,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是特殊时期的关键举措。今年财政赤字率是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超过3%,在保障疫情防控重点支出,对冲财政收入下降,弥补中央和地方收支缺口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今年扩大政府投资规模,1万亿抗疫特别国债目前除按规定扣除留用部分外,资金已全部迅速下达到市县基层。与此同时,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规模增加到3.75万亿,这是新《预算法》实施以来的最大规模。截至8月底,新增专项债累计发行近2.9万亿元,完成了82%的全年已下达额度,其中,有78%的资金已落实到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重大项目,形成了拉动经济的实物工作量。

此外,随着经济恢复增长,财政运行逐步向好。欧文汉称,财政收入方面,在3月份触底后,二季度以来连续回升,8月份增长5.3%。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部分,税收收入降幅进一步收窄。原因在于,虽然减税政策导致减收,但由于起到了助力企业纾困发展、涵养税源的作用,随着经济的稳步恢复,税基进一步扩大。从税种看,8月份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进口环节税收、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主体税种增速已全面转正;从行业看,主要行业的税收增幅与上半年相比均出现了回升。

“近几个月财政经济实现企稳回升,主要指标保持稳定恢复的态势,表明我国经济拥有强大韧性。“欧文汉称,当前及今后一个阶段,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任务仍然是,进一步消化疫情等不利影响,稳住经济的基本盘,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既要注重政策力度、保持一定规模,又要注重提高效率、用改革的办法创新实施方式;既要注重主动作为、发挥自身优势,又要注重协调配合、与货币政策等其他宏观调控政策共同发力;既要有效对冲疫情影响,又要确保自身的可持续。

曹宇透露银保监会多项政策制定新进展

银保监会副主席曹宇在会上表示,资管业务已成为金融业重要补充,上半年末,金融机构资管产品余额82.9万亿,占金融机构总资产的四分之一。银行业保险业资管业务转型发展初见呈现,资管业务总量保持平稳,结构持续优化,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现象。

截至今年二季度末,银行业保险业资管产品余额45.6万亿元,比年初增1.6%,占资管市场总规模55%。其中,银行理财余额24.5万亿元,资金信托规模17.7万亿元,保险资管产品余额3.4万亿。银行保险机构资管产品直接配置到实体经济的资产余额34万亿元,相当于社会融资最规模的13%左右。

不过,尽管我国资管行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但曹宇也认为,当前银行业保险业的资管业务在经营理念、管理体制、能力建设等方面处于转型阶段,一些机构的传统经营惯性思维还比较重,对外交流有限,适合资管业务的管理机制和投研能力有待提升。这些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需要从业机构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好专业化、特色化、国际化建设。

曹宇表示,鼓励银行业保险业资管机构坚定走好特色化发展路径。从整个金融业来看,不同资管机构在管理体制、经营理念、激励约束机制、投资运作和人才储备等方面各具优势和专长,既有细化分工合作,又有相互竞争促进。从银行业保险业来看,各家资管机构更需要基于自身资源禀赋、客群特征、专业侧重等要素,积极探索市场定位和战略方向,不一味谋求大而全,还要发展中而专、小而美。

值得注意的是,曹宇透露了近期银保监会正在制定的相关政策规定。例如,在银行理财方面,正在制定销售管理规则和流动性管理规则。在保险资管方面,正在抓紧修订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取消境内保险公司合计持股不低于75%的规定,鼓励外资发起和参与设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在信托业务方面,正在起草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则。

曹宇强调,银保监会将严格坚守资管业务监管底线,保持政策定力,以资管新规所确定的监管要求为准绳,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决不允许金融机构以资管业务之名重新走回资金池、资产池业务的老路。提升专业化、统一化、标准化的监管能力。将是否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是否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是否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这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标准,坚决打击偏离实体经济需求,追求短期效益、信息披露不透明、规避金融监管等等伪创新、乱创新行为。

此外,曹宇还重点提及发展养老第三支柱的紧迫性。他表示,当前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发展不够平衡,养老第三支柱比例偏低,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发展不充分,现阶段加快发展第三支柱十分紧迫。但同时,市场现有各类金融工具短期化,不具备养老保障功能,距离人民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从国际上来看,第三支柱是扩大养老金规模,增强灵活性的重要一环。大力发展商业养老金融对于培育机构投资者,增强长期投资、价值投资,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也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曹宇称,我们将进一步推动养老金融加快发展,紧密围绕养老金融长期性、安全性、收益性本质特征,充分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增强政府部门协作,推动第三支柱有序健康发展。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仍面临三大挑战

国家外汇局副局长陆磊在会上表示,为了更好支持实体经济,拓展投融资渠道,在股权直接投资层面,国家外汇局正在研究修订QFLP和QDLP规则,大力发展私募股权投资的国际化路径,逐渐形成全球投资基金发展和管理的新模式。

陆磊表示,改革和开放要时间窗口,从当前的条件来看,全球“宽货币、低利率”为我国提供以人民币为基础的金融市场发展优势,主要经济体维持零利率或者是负利率,中国和主要的发达经济体维持了较高的息差,决定了近期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改革红利对全球资本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

陆磊表示,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型经济体融入全球化进程的必然路径。但对标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

一个是市场主体发育程度不够成熟,现有市场主体的创新能力,风险管理的能力,海外的业务的能力有待提高,不少方面要交流互建加以提升。

二是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历史上,支付清算系统的提高,有利的提升了一个国家主权货币的国际化进程;在发达市场上,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功不可没,有效缓解了制约跨境投资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为全球资金投资提供了标尺;登记系统存在进一步便利化,高效化的改进空间。

三是开放的顺序和前置条件,目前在理论界可能存在的争议就是,金融市场的开放时机是否成熟,开放是否对货币政策自主权和汇率稳定构成冲击。

“我个人对金融史的研究发现,在实行固定汇率的中国香港地区和19世纪与黄金挂钩的英国,实现了金融市场的高水平开放,即金融制度和金融产品的优先论。金融市场有韧性,才可以构成大规模的交易,这个才是汇率的决定机制,人民币汇率在这个过程当中的弹性也是势必会进一步加强。“陆磊称。

面对以上挑战,陆磊表示,面向全球高水平的金融市场开放是统筹推进改革和防风险的关键。因此,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要扩大金融业的对外开放,顺应市场主体的需求,以更高水平的开放打破封锁和围堵的风险,积极融入和拥抱世界金融的体系。

二要建设以人民币金融资产为核心资产的国际金融中心,推动离岸和在岸市场的规则与国际接轨,促进中国和全球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培育全球交易市场。

“人民币国际化进入了离岸和在岸市场互动的关键期,人民币在官方和非官方储备中的份额,往往取决于在岸市场的开放度。”陆磊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70多个央行或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了外汇储备,离岸人民币外汇全球日均交易量从2016年2020亿美元增到2019年2840亿美元,占全球外汇市场的份额从4%到4.3%,在新兴市场货币排名是第一位。

三是要稳步审慎推进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改革,完善货币调控体系,培育市场基准的利率和收益率曲线,逐步形成市场化利率调控体系,增强汇率弹性,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的自动稳定器作用,用改革的办法疏导货币政策传导。

四要建立与更高水平开放相适应的金融监管体系,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的宏观审慎和微观合规两位一体的管理框架,保持微观政策的跨周期的稳定性、一致性,可预期性。

中国资本市场已成最具吸引力市场

证监会机构部主任邱勇表示,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领域,对于完善金融市场生态,提升行业水平应对当前全球风险挑战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年以来,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并未受阻于疫情的影响,反而因为应对当前疫情引发的各种危机,开放的力度不断扩大,开放的水平不断提升。今年1—7月,QFII/RQFII累计流入规模达到近六年来最高值。

邱勇表示,去年以来,证监会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方向,学习借鉴国际最佳实践,加强顶层设计,推动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发行定价、交易结算、实行监管等关键环节的制度日益与国际接轨,这为我们推动资本市场从管道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邱勇称,在全球流动性过剩,主要经济体普遍处于低利率甚至负利率的背景下,中国资本市场已经成为最具吸引力的市场,而且在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中国的这一轮金融对外开放更具深度、广度和力度,姿态更加坚定。

加拿大养老基金投资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马勤也表示,疫情让我们相信一些长期趋势,如在做投资时要更加多样化,要配置不同资产、在不同区域投资。马勤还表示,加拿大养老基金投资公司将继续在中国进行投资,中国仍是其长期看好的投资市场,并相信中国持续的改革开放对于未来非常关键,而且能够战胜在地缘政治方面的不确定性,以及对供应链的长期影响。

疫情推动长期投资机会涌现 长期投资者可采取逆向投资

中投公司总经理居伟民在会上表示,每次危机都会诞生一些新的商业模式和发展领域,疫情推动了具有长期性的投资机会的涌现。作为长期投资者,可以发挥对短期市场波动风险承担能力强的优势,采取逆向投资,积极把握市场价格错位和流动性挤压带来的投资机会。

作为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自创立以来就聚焦长期投资。居伟民表示,长期投资者要保持定力,提前布局一些结构性、长期性、前瞻性的投资机会。在他看来,疫情催生了一下几个领域的长期性巨大投资潜力:

一是线下转线上加快,近几年电子商务得到了较快发展,疫情成为催化剂,网络购物、居住办公、在线教育、远程问诊在加快改变消费者的消费习惯。

二是智能化生产优势明显。疫情中劳动密集型产业瘦身最为严重,复工复产更慢,而自动化的生产线基本没有停工,影响相对可控。工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减少人工依赖的步伐正在加快。

三是先进基础设施需求激增。无论是线上服务还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发展,都离不开新兴基础设施,新兴产业对于5G网络、云计算、数据中心等需求激增,带动了半导体、电子元器件、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上游的发展。

四是医疗科技受到了高度重视。抗击疫情最终还是要依靠科技,对于病毒溯源、传播、监测、疫苗研发都需要医疗水平的跟进和提升,这次疫情将促进各国重新检视并推动完善医疗健康体系,医疗健康行业有可能迎来新的发展拐点。

五是环境、社会治理等ESG领域的相关投资机会正在兴起。总体来看,高ESG评分的企业风控能力更强,展现出了更强的抗周期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享有比较高的估值议价。